近年來,嘉峪關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,圍繞城鄉高度融合發展目標,堅持“服務城市、保障城市、富裕農民”,著力推進鄉村產業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態、組織“五大振興”,推動農村業態多元發展、人居環境全面改善、農民收入持續增長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。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年位居全省首位,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。
產業賦能,培“根”植“基”,聚力發展現代農業
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新階段,嘉峪關市積極探索實踐,把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“牛鼻子”,圍繞“精細蔬菜、現代畜牧、經濟林果、休閑旅游”等優勢特色產業,瞄準靶心,精準發力,調優農業結構,調好發展方式,調順發展體系,推進三產融合,為產業振興找準突破口和支撐點。
創新流轉土地選擇方式,順應群眾意愿,分區布局集中連片耕作區和零散種植區,真正形成高標準“大田”。全市土地流轉面積從2.5萬畝提高到4萬畝,土地流轉率達到40%,土地集約化利用取得較大突破。以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和食品工業帶動特色產業價值鏈提升為突破口,建成以特色種植、養殖、休閑觀光為主的現代農業產業區3家,產業轉型、結構升級、鏈條鍛造步伐加快;培育鄉村休閑旅游業態,實施鄉村旅游示范點提升改造工程,持續辦好鄉村旅游品牌節會,搭建農產品銷售平臺,鄉村旅游收入占比穩步提升。聚焦村情民意,在新城鎮長城村、中溝村、安遠溝村,文殊鎮石橋村、河口村,峪泉鎮嘉峪關村6個村建設快遞綜合服務站,打通農村快遞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生態固本,增“色”添“彩”,努力建設和美鄉村
深入學習浙江經驗,聚焦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目標,堅持“大生態”理念,高起點整治農村環境,積極探索新機制和新辦法,有效破解農村環境臟亂差的難題,帶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水平大提升。農村“四改”任務全面完成,不斷健全完善村級公益性設施共管共享長效管護機制,農村戶用衛生廁所覆蓋率達到96%,村級公共廁所覆蓋率達到100%。全域推進“垃圾革命”,生活垃圾“村收集、鎮轉運、市處理”機制運行順暢,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%。農村公路均配備路燈,自然村全部通瀝青水泥路,三鎮公交班線正常運行,自來水供給率、通電率、移動5G網絡覆蓋率均達到100%。堅持人居環境月考核和重點項目周通報制度,發展“巾幗家美積分超市”,引導農民形成“勤打掃、成習慣、重保持”的良好風尚。
治理增效,凝“心”聚“力”,全力打造善治鄉村
開展“補鈣鑄魂”“強基固本”“引賢聚才”十大行動,規范化落實“三會一課”“7+5”組織生活制度,高質量召開民主生活會、組織生活會和基層黨建述職評議會,全覆蓋集中培訓鄉村振興系統干部、鎮村干部、駐村幫扶干部。提升基層黨組織治理能力,持續增強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效能,開展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“回頭看”,從嚴從實加強黨員教育管理。弘揚“鄉賢文化”,指導各村成立鄉賢理事會,健全完善鄉賢工作體制機制,倡導鄉賢為本村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、出資出力。創新開展城鄉教師輪崗交流,推動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,持續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制度,提升群眾生活幸福指數,加強緊密型市域醫聯體建設,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,為群眾提供優質便捷的醫療衛生健康服務,增強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。
改革擴面,固“強”補“弱”,促進城鄉高度融合
2017年以來,嘉峪關市作為全國第三批試點,先后完成了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、成員身份界定、折股量化、集體經濟組織組建等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任務。2019年11月,全市17個行政村已全部完成股份經濟合作社的組建,頒證掛牌,登記賦碼,開通銀行賬戶及稅務賬戶,取得市場主體資格,均正常規范運行。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與產業振興有效銜接為著力點,全市探索形成六種發展模式。2022年,全市村集體經濟收入866.43萬元,其中經營性收入584.5萬元,收益93.69萬元,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壯大,為推進城鄉高度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力。(融媒體中心記者 閆立成 通訊員 魏瑾瑜)